古书中把戟作孑,又作镘、匽、棘

戟是一种戈、矛合成一体的长柄兵器,是古代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兵器。它的柲前安置直刃,旁边枝生横刃,可钩、可啄、可刺、可割,身兼四用,杀伤力比戈和矛都强。
古书中把戟作孑,又作镘、匽、棘。根据考古发掘材料,戟大约出现于商代。河北槀城台西的商代遗址中,曾经出土一支矛、戈合体的青铜戟,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戟。
戟,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冷兵器。它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商代,西周时期有所发展,但是成为军队中主要装备的格斗兵器,则已是迟到东周时期了。历经两汉魏晋,延续将近八个世纪之久。
公元前259年秦军围攻邯郸,平原君和毛遂到楚国晋谒楚怀王。动员他联赵抗秦。怀王惧怕秦国军力强盛,不敢出兵。毛遂在分析军事形势时曾经说过:“今楚地方五千里,持戟百万,此霸王之资也”.公元199年袁绍声讨曹操,特请当时着名的文士陈琳。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檄文,据说曹操读了后,头痛立刻就好了。檄文中用许多铺张的词句宣扬袁军声势,其中说到:“幕府(指袁绍)奉汉威灵,折冲宇宙,长戟百万”.所谓的“百万”之数,固然有些夸大,但我们从这两段文字中却可以发现,早在战国时期,戟已经成为军中的主要装备兵器,“持戟之士”不仅专指手中持戟的武士,而且成为一切武装士兵的泛称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