戟的种类

雄戟
战国时期,为增强戟的钩杀效能,人们在造型设计上作了多样的尝试。当时的一些青铜戟,胡部的刃做成锯齿形,或在胡末作出一个倒钩,类似于鸡足之距。人们将后者称为“雄戟”。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有“曳明月之珠旗,建干将之雄戟”一语,张揖注曰:“雄戟,胡中有能(距)者。”
雄戟之名可能取意于雄鸡。因为雄鸡之距尤为尖、劲,是它们互斗时的有力武器。
古又有“医戟”之名,义同雄戟。扬雄《方言》卷九:“三刃枝,南楚宛郢谓之医戟。”郭璞注:“今戟中有小子刺者,所谓雄戟也。”小子刺即指胡末的那个倒钩。雄戟之所以也称医戟,是因为医有雄义,正如清钱绎《方言笺疏》所说:“戟之雄者谓之医,犹凤之雄者谓之鹏矣。”
鸡鸣戟
还有一些铜戟,其援部略为弧曲,类似于雄鸡啼鸣时的拥颈之状,人们就俗称之为“鸡鸣戟”或“拥颈戟”。《方言》卷九谈论戈载时说:“其曲者谓之钩舒曼胡。”郭璞注:“即今鸡鸣句子戟也。”郑玄注释《考工记·冶氏》时也说:句子戟,“或谓之鸡鸣,或谓之拥颈”。自然,钩钎(句子)也是对这种援部略为弧曲之戟的习称。
以上诸例,体现了古人命名兵器时仿像生物的习惯。而这类兵器名称,如果清楚其原委,往往颇为生动,富于意趣;否则,便如坠五里雾了。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“鹤杯”。《方言》卷九说:“矛散细如雁胫者,谓之鹤。”散是矛头装柄的部位。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晚期从葬坑出土的一件铁矛头,长66厘米;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两件铁矛头,长近70厘米:它们的散步都非常细长,确实有如鹤的足杆。
需要指出的是,汉代人往往将戈也称为戟,许慎《说文解字》就说:“戈,平头戟也。”因此,他们也用雄戟、鸡鸣戟、拥颈戟等名指称援、胡形状类似的戈。为增强钩杀效能,戈也有相同的设计。
斧戟
在欧洲中世纪,非常流行一类将矛和战斧结合的长柄格斗武器,英文写作halberd,中文通常就译作“戟”。实际上,它与中国内朗代表丁完全不同的传统。
自进入历史时期后.欧洲仍以长矛和战斧为它要的格斗兵器,中国的主要格斗兵器却转变为戈和矛。中国的戟是句(勾)兵传统的产物,欧洲的“戟”则是劈兵传统的结果。自然,中国戟以钩杀和刺志为主要功能,欧洲 “戟”则以刺击和劈砍为主要功能。后者虽也可钩,但不是其特点。因此,如果将欧洲“戟”称为“斧形獭”或“斧戟”,可能史贴切。



